我在画画,妹妹在一旁拿着 Switch 玩 INSIDE ,不时看一会 Bilibili 上的攻略视频,不亦说乎。这时候,姑父走了进来,数落了一通妹妹「一点也不自觉」,「整天就玩游戏」,「还不快去写作业」,并顺便以我作为对比,「你看哥哥都在干正事」。我保持了沉默。妹妹遂一脸失落的被带走。
这就是「生活」。毫无理由的,暴力的,在这片土地上反复发生的日常。
我思考了一下我能做什么,或者说怎样做更好。
我应该和长辈正面顶嘴吗?不论如何,当面不审慎的行动都不是明智的。而且我应该怎么说、怎么为妹妹声援才正确?这个问题过于复杂了,不是三言两语说得清的。我不认为应该粗暴的数落妹妹、打断妹妹原本心情好的游戏时光,让她一脸失落和无聊的去进行毫无效率、不明白意义何在的学习。我应该怎么说?
- 她玩的时候就让她放松一下吧,晚点该学习的时候好好学就好了。
- 到学习的时候她会学的。
但是这些语句是基于对妹妹的了解的。我刚了解到才来我家两天的妹妹的娱乐时光是如何度过的(妹妹没有自己的手机,也没有看书的习惯,在我看来精神生活是相当空虚),以及目前对待学习大概是怎样的态度。我不了解妹妹实际自己能如何规划学习和生活,所以无法带着信任为她辩护。或者,其实在这种时候应该对她无条件的支持和信任,相信她有能力随后做出正确的选择?
所谓的「自觉」是一种契约。很多时候的不自觉其实是父母的过多干涉催生的。比如,孩子自己其实有能力终止游戏,开始学习。但是如果此时父母介入训斥,就会让孩子产生一种「我不一直玩到你来催我的最后时间为止,我就亏本了」的感觉。父母的担忧和数落往往是阻碍孩子选择改变的来源,尤其是青春逆反期。「听你们的话我就输了」,就这样,持续着不遂父母心愿、其实对自己也只有坏处的双输空耗。
回到妹妹的话题。在我看来,她的生活状态非常堪忧:生活在一个乏味、什么都没有的小城市,和家里关系应该说尚可、不过已经成长到了青春逆反期。不看书,也没有自己的手机。没有娱乐,没有信息输入,没有丰富的生活,没有活动,只能重复乏味的日常。对未来没有特别的想法,没有目标的大学和职业,现在也没有热衷的兴趣和想做的事情。说白了,无非就是得过且过的混日子。偶尔能玩一下,也不是使得生活丰满、心灵富裕的娱乐和体验,而只是浅尝辄止的逃避现实,还得被父母数落一通回到毫无意义的学习。
这状态一点也不特别,不如说太普通了。大部分人就是这么过的。这就是生活。
昨天我去图书馆之前坐在汉堡王,左边一座初中生、右边一桌高中生,全围着吃鸡,大呼小叫、聒噪的叫人头痛,好端端的汉堡王变成了网吧。吃鸡没什么不好的,只是一方面他们在公共场合的行为不太有教养,另一方面说明他们实在是没什么丰富的娱乐了。
在北京的时候,在咖啡馆、快餐店或者商场里走都是很愉悦的事情。咖啡馆隔壁桌的年轻人可能在讨论中关村风投;金拱门隔壁可能是塞着耳机埋头做试卷的人大附中妹子;商场里是盛装打扮,准备去参加各种活动、吃吃喝喝、看电影、练习武术、送小孩看绘本、和恋人约会等等的人群;任何博物馆、图书馆里都很热闹,不少小孩或者年轻人。
小城市就是这样的。小就是没有资源,就是没有、没有、没有。没有娱乐、没有活动、没有动力、没有舞台、没有竞争、没有帮助、没有导师、没有朋友、没有机会。这是个新二线城市,或者诚实点说三线城市。换句话说就是中国80%的人住在比这种起码有唯一一个小破图书馆、小破博物馆和科技馆、小破文艺中心的城市更糟糕的城市,比如妹妹住的县城。在知乎感觉985贱如狗,三本不是人,然而全中国的本科率是 7% ,只要有大学上就超过了全国 93% 的人!
直视这种现实没有什么用 —— 当然,对教育事业很热心者除外。对于我们个体来说能做的只有自救和救身边的人。
近期评论